English

寻访卡夫卡卡夫卡的里瓦之行

1998-04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从布拉格出发,途经维也纳、威尼斯和维罗纳三城并作短暂停留,最后来到意大利北方风景秀丽的小城里瓦,这是1913年9月,卡夫卡的一次鲜为人知的旅行。此行的起因,据称是“出于无奈”:作家既想摆脱情人费莉克的纠缠,也想摆脱令其生厌的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困扰;此行的目的,据称是为了“实现孤独”,并准备“随时迎接新的灵感的冲击”。卡夫卡这样想象并认定,秋冬两季是他创作周期中的高产季节。此行的头一年,具体地说就是1912年9月22日至23日,他几乎是一口气完成了小说《判决》的写作,这不是绝好的证明么?

现在,1913年9月22日,卡夫卡乘坐轮船从加尔达湖南岸的德森扎诺出发直抵里瓦,在那里一直住到10月13日,共住三个星期,宿处是紧靠湖边的克里斯托夫·冯·哈尔图根博士的疗养院。有关他在里瓦的这一段经历,今天几乎找不到更多的记载和“证据”,甚至在他的日记中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。人们只知道,卡夫卡所期待的创作奇迹并没有出现。他承认,在里瓦他几乎没写一个字,而今,保存下来的只有他写于此间的两封信,一封是写给他的挚友、奥地利小说家布罗德的,另一封的收信人是费利克斯·魏尔赤。在这两封信中,作家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他沉溺于其中但并不那么“惬意”的冷漠情绪。

但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却给卡夫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印象,几年后,他把这些印象写进了他的两个小说残篇。后来,布罗德在组织出版卡夫卡的作品时为其中的一篇定名为《猎人格拉胡斯》。该篇描写的是一个在黑森林一带遇险的男子的奇特故事:由于舵手的瞬间疏忽,他乘坐的小船行错了航线。他不死不活地躺在担架上,小船从一个港口开到另一个港口,历尽周折,最终到达里瓦。在里瓦,他同市长就其生存问题进行了一次颇不寻常的谈话。

故事发生在一个实际存在着的地方,同时又在作品中点出其名,这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。小说再现了里瓦城的某些地形地貌特征,可见在写作时,卡夫卡对小城当时的风貌记忆犹新。恰恰由于作品中这种地方风情画般的真实再现才引出了一个问题:让主人公在世上乱跑的念头是否源于真实的生活?文学史家认为:有一个事件,它给卡夫卡在里瓦的逗留投下了阴影,而且很可能就是他创作这篇小说的动因。

在9月28日写给布罗德的信中,卡夫卡谈到了他对孤独静寂的渴望,同时还对疗养院中与他同桌就餐者作了简短的描述:“……我坐在一个老将军(他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,一旦开口讲话,则又讲得十分机智,使听者不能忘怀)和一个矮小的、外表像意大利人的瑞士女人中间,这女人说话声音低沉,常搅得她的邻人心神不安……”

有关这个女人的情况,人们至今一无所知。将军当是路德维希·冯·考赫少将无疑。将军1847年生于德国东南部的迈森城,祖籍匈牙利,曾服役于奥地利第六骑兵团。到里瓦疗养时已退役。

据地方官员后来的调查,抑或据官方公布的情况及见诸于报端的报道:1913年10月3日清晨7点多钟,考赫将军从外面回到自己的房间,用手枪自杀身亡。报道说,将军既打穿了自己的心脏又打穿了自己的头颅,他仰卧在靠背椅上,怀里放着一本打开来的英文书。

将军没有留下遗嘱,因此对于他自杀的原因,人们不得而知。有人推测,他的死可能是因为“神经衰弱”或其它神经疾病,总之是由极度的抑郁所致。一家意大利报纸写道,这与卡夫卡给人的印象有相似之处。据德文报纸报道,考赫将军的遗体被安放在圣安娜教堂的灵床上,于10月6日葬于里瓦城的一个墓地。

将军之死的场面不能不使人想到猎人格拉胡斯到达里瓦时的情景:格拉胡斯躺在担架上,被人从船上抬下来,抬进市政府的一个房间,然后就像在教堂里安放尸首一样,在床头为他点上蜡烛,市长虔诚地跪在床前为他祈祷。

研究家认为:对卡夫卡小说中的描写起作用的不仅是作家亲眼所见的情景,写猎人的辗转奔命,实出于传统的看法,这种看法认为:自杀者的灵魂是不能安宁的。按照欧洲一些国家的古老习俗,自杀者的遗体要安葬在乡间大道的十字路口旁。在有些地方,人们甚至将一根木桩楔进死者的身子,以使其永留于埋葬之地(在有关吸血鬼的传说中也有相同的习俗,据说这些吸血鬼均为自戕者所变)。尽管猎人并没有自杀,但人们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冷漠态度,他穿上寿衣“就像一个姑娘穿上结婚礼服一样”。

为考赫将军举行葬礼的那天,他的亲属可能没有一个人在场。据说将军没有妻子儿女。在疗养院,他跟卡夫卡一样,与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往来;像躺在担架上的猎人格拉胡斯不为里瓦城的居民所注意一样,将军的葬礼十分冷清,没有多少人送他去墓地。

但卡夫卡却用他的小说,用他的猎人格拉胡斯为将军立了一个纪念碑。在小说开头的描写中,作家便提到了“舞剑英雄影子里那一座纪念碑碑座的台阶”,这几乎是唯一的一个细节,既准确、真实,又好像故意有所改变。人们知道,直到1916年,里瓦市的广场上还矗立着捷克圣徒内波莫克的一尊雕像,那当是人们崇拜的对象。

也可以说小说中的描写具有象征性,因为作家并没有对雕像作细致的描绘,而只是勾画了一下它的轮廓。卡夫卡用这尊颇似军人的雕像来追忆考赫将军,将军的死,定然使作家思之念之,不能忘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